阴阳不相顺接者,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交通也,不相顺接交通,则阳自阳而为热,阴自阴而为寒,即为厥病也。又曰:喘则气欲上脱,微喘者邪实于内,而又不能大喘也。
惟表虚里急,腹中急痛,所以先用小建中汤,以其能补荣卫兼缓中急,则痛可差也。盖少阳有三禁,不可妄犯。
『内经』曰:木生酸,酸入肝,君乌梅之大酸,是伏其所主也。成无己曰:劳复则热气浮越,与枳实栀子鼓汤以解之。
太阴主出,太阴病则腐秽气凝不利,故满而时痛;阳明主内,阳明病则腐秽燥结不行,故大实而痛,是知大实痛是阳明病,而非太阴病矣。今太阳病未罢,或有头痛、恶风寒等证,尚在于表,其脉尚带浮,便传入阳明而有口渴、身热等证,又自下利,必须此方发散太阳之表,以中有葛根能除阳明之邪也。
皆历历可据,岂得谓伤寒阴不相传,无阳从阴之化理乎?若膈上有寒饮,但见干呕而不能吐出,则是阴寒上逆,当温而不当吐也。
阳盛则发热,阴虚则汗出,二者相抟,则胃气生热愈盛,胃中津液立亡。蛔厥者,其人当吐蛔,今病者,静而复时烦者,此为藏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