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涩为荣卫不通,弦为少阳本脉,故与小柴胡汤,按法施治也。下利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喻昌曰:注家牵引日暮为阳明之王时,故以损谷为当小下。伤寒八、九日,不呕不渴,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;脉浮虚涩,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。
厥阴下利,有大热而渴,脉强者,乃邪热俱盛也。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,与此证不合。
误火之,则热邪愈炽,津液上奔,额虽微汗,而周身之汗与小便愈不可得矣。 然刚、柔二痉,则各见证之一偏,惟风寒俱有而致证者,则具见也。
湿流关节,大筋不和,故疼痛痹闭也。恐暴热来,出而复去也,后三日脉之,其热续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
张志聪曰:关节者,腰背肘膝之大关,大筋之所统属,不同于骨节也。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谓太阳之发热,恶寒无汗,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,同时均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