阻者宜开,调气行血,随机斡运为要;散者宜收,回阳纳气温补为先。 若阳虚欲脱者,加制附子钱半,鹿茸二钱。
又曰:此皆得之夏伤于暑。即以太阴一经而论,太阴主湿而恶湿,主湿是本经之气,恶湿即外之客气,湿土旺于长夏,故六月末①土旺而湿令大行,人之本气弱者,感外来之湿邪,每多腹痛、吐、泻。
答曰:此下焦之阳虚,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。各部肿痛,或发热,或不发热,脉息无神,脉浮大而空,或坚劲如石,唇、口、舌青白,津液满口,喜极热汤,二便自利,间有小便赤者,此皆为气不足之症,虽现肿痛火形,皆为阴盛逼阳之的候。
答曰:此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。张洁古误以静而得之为中暑,盖静而得之之病,乃夏月违得凉气之感受,犹冬时非节之暖之冬温。
肾水承制五火,肺金运行诸气。 宣明之地黄饮子,丹溪之用四物人参竹沥诸法,景岳之用地黄、当归、枸杞之类,俱是峻补阴阳之剂,正合类中机宜,故所论虽偏,而不能偏废者,殆为此也。
《丹溪心法附余》,附《伤寒直格》心要论,证治诸法,治伏邪甚善,当与吴氏《温疫论》互阅。《丹溪心法》:消渴便结,列于燥门。